06

夫妻俩坚守道口十余载保一方平安 2021年02月25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核心提示

在本溪市南芬区南芬街道甩湾社区,赵启超和康克敏夫妇为了附近居民的出行安全,从2003年起义务守护铁道口。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他们无一天“旷工”。在当地人心中,他们是甩湾铁道口旁的一个标志,是守护更多家庭平安的使者。2019年,康克敏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其带领的志愿者铁路护路队多次被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本溪市南芬区南芬街道甩湾社区,一段铁轨从区域内穿过。

“呜——”随着火车的汽笛声传来,铁轨两边的人都紧张起来,停下脚步。有的人目光盯着声音的方向,有的人因急于穿过而一脸焦急,有的人后悔没快走几步而懊悔地跺脚,有的人低头看起了手机……

火车呼啸着驶过,带起风雪,寒意阵阵。

火车的声音渐远,随着“嗒”的一声,铁轨两侧的护栏打开,两边的人又流动起来,迅速穿越轨道。

74岁的康克敏静静地看着大家经过,她已经记不清来过这个道口多少次了,“这个护栏大约是2017年前后安上的,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在这个道口值守……”

主动成为护路志愿者

距离沈丹铁路南芬站出口200米处的这个铁道口,两侧各有一个居民聚居区,已经没有人能说清,铁路和聚居区哪个是先建成的,哪个是后建成的了。这里不是两侧居民往来唯一的路,但是从铁轨上穿行是两侧居民步行最近的一条路,每天有数百人从此穿行,孩子上学、职工上班、居民买菜、就医出行……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

因为这里是一个转弯处,两边的行人过铁道时视线受阻,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甩湾社区党委书记代桂英告诉记者,为了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安全,2003年,社区打算发动周边居民,组建一个党员志愿者铁路护路队。

当时,赵启超、康克敏夫妻俩就住在铁路的一侧,每天看着行人在铁轨上穿行,他们心里总是担忧:万一出事了怎么办?谁家摊上事儿都得挺难受,要是有人管管就好了。

听说社区要成立护路队,当时56岁的康克敏虽然不是党员,却主动找到社区,要求加入其中。“我家距离铁路道口近,值守方便。我身体还行,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2003年4月,甩湾社区党员志愿者铁路护路队成立,最初由十余人组成,大家一致推选康克敏为队长。

康克敏没有推让,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个责任。她把党员志愿者分成两组,每天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分别轮流在道口附近守护、往返巡查,提醒过往路人注意安全。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所有志愿者全员上岗执勤;下雨天穿雨衣、打雨伞执勤,冬天天黑得早,他们就开着手电筒,在道口旁巡视。不用召集,志愿者每天都会根据排班,准时出现在道口。

康克敏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从加入护路队开始,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在道口,在几十米的路段内巡视——当火车快要到来时,劝阻往来行人停下;当火车通过后,组织大家有序通行;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提重物,或搀扶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通过。

赵启超给了妻子最大的支持。当时,退休后的赵启超又在家附近找了一份兼职工作。但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每天中午下班,都要赶到铁道口的值守点,替换妻子回家吃饭。直到赵启超彻底退休,夫妻俩才告别紧张的“中午交接班”,一同出现在护路的队伍中。

为了更好地守护过路者平安,冬天,他们带着除雪工具,第一时间除雪;在冰上扬上煤灰防滑……

大家平安是最大的安慰

守护在铁路旁是枯燥的,而一旦志愿者上前阻止行人暂停从铁轨上穿行时,也会有人表示不理解,认为“多管闲事”。

一次,一位走路很慢的老人要过铁道,因为火车汽笛声刚响,赵启超赶紧把那位老人拽住,提醒老人小心火车,晚些再通过。那位老人生气地说:“你是干什么的,凭什么管我?”直到火车呼啸而过,老人被吓了一跳,才对志愿者赵启超的行为表示理解。

因为患上了风湿病,康克敏走路很吃力,可是她每天还是坚持在道口巡查。赶上孩子上下学、居民上下班高峰期,老两口更是喊得口干舌燥,顾不上喝一口水,吃饭都得轮流吃。为了坚守在护路岗位,他们甚至很少到附近的女儿家串门。

有亲戚朋友对他们的这一做法不是很理解,劝他们放弃:“有那闲工夫打打牌、逛逛街、跳跳广场舞,干吗非要去义务护路?”还有人说:“社区给你们多少钱,你们这么坚持?”

“别人怎么看不重要,只要大人、孩子过铁道都平平安安的,我们就高兴。”在康克敏和赵启超看来,能够守护大家平安,是他们心里最大的安慰,“有的人说我们傻,可我们愿意当这样的‘傻子’。”

有一次,在巡逻过程中,康克敏看到一名女学生戴着耳机在铁轨附近小跑,准备通过,这时听到远处正有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康克敏当时右腿的风湿病正严重,千钧一发之际,她咬牙忍痛,一瘸一拐地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学生,同时大声呼喊,女学生听到后赶紧后退,康克敏一把将她紧紧拉住,避开了危险。学生心有余悸地表示感谢,康克敏跑得浑身是汗,腿疼得半天也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只有担忧:这要是出点啥事,家长该有多揪心!

还有一次,一位老人在道口附近摔倒了,鼻子、手都流血了,赵启超看到了,赶紧把老人扶起送回家。

作为铁路护路队队长和成员,每天义务护路早已经成为老两口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康克敏说:“我们每天就像上班一样,如果不去道口看看,心里就特别不踏实,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都睡不好觉。”

记者问康克敏夫妻:“这些年,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成就感,觉得特别开心?”

康克敏想了想说:“经常在道口值守,有的孩子上学放学通过道口,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会扬起小脸对着我笑,有时还会做一个调皮的鬼脸,然后蹦蹦跳跳地走了。”说着,康克敏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2017年,铁路部门进行电气化改造,在道口附近的铁路两旁设立了护栏,火车通过时护栏门可以自动关闭,行人通行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但康克敏老两口还是放心不下,依旧每天在铁路旁不断地巡视,提醒来往行人。

“家庭党校”影响着更多人

2009年,康克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她62岁,是南芬区最年长的新党员。“我入党不是为了好听、好看,我就是想加入党组织,尽一份党员的责任,为大家的平安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康克敏说,丈夫赵启超是一名老党员,自己也得要求进步。

有一年夏天,受台风影响,南芬区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多间民房被淹,其中也包括康克敏家。夫妻俩顾不上自己家院子里面上涨的积水,却与社区党员一起到其他险户家中帮忙抢救物品。

康克敏老两口在2013年就已经回迁,本可以住进稍远的新楼房安享晚年,却始终放心不下居民的出行安全。他们在距离铁道口步行大约五六分钟的地方租了间平房,冬天烧煤,夏天房子还漏雨,但老两口无怨无悔。他们还在平房的小院里种上蔬菜,每当蔬菜成熟,总会送给邻居一些,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赵启超有电工证,谁家电路出了故障、电器坏了,有需要时,他也总是热心地提供帮助。

夫妻俩多年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尊敬和认可,当邻里出现纠纷、家庭出现矛盾时,到“康姨”家都能化解。“老两口不仅为居民安全出行提供保障,更为社区的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代桂英告诉记者。

由于社区面积较大,有一些老党员行动不便,社区因地制宜,在康克敏家设立了“家庭党校”,附近的党员每月来这里开展集中学习、交流心得,为社区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等。

志愿者铁路护路队成立十多年来,甩湾社区铁路沿线再没发生过交通事故。当年的护路队成员因为年纪和身体原因有所变动,但康克敏老两口却一直坚守着,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的人。

2019年7月,康克敏、赵启超入选“中国好人榜”,志愿者铁路护路队多次被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年来,夫妻俩曾获得“本溪好人”、辽宁省优秀铁路护路工作者等荣誉。康克敏家庭先后获评辽宁省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补记

坚守的力量

在道口这段铁轨旁,从日出到日暮,从春夏到秋冬,十多年间,康克敏、赵启超老两口从未缺席,他们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哨所”。

铁路两侧刚安装护栏的时候,夫妻俩平时还经常到路口转转,查看一下情况,让大家在火车通过时保持和护栏的距离。

对他们来说,默默守望着这个道口,已经成为习惯。

这个习惯在近几年不得不发生一些改变:3年前,赵启超不慎摔倒,腿部受伤,不能行走。平房取暖不方便,夫妻俩就搬回了回迁的楼房居住。康克敏由于风湿病痛,步伐也已经不那么矫健。相比之下,这两年,康克敏来道口的次数比以前少了一些。

康克敏说,自己没上过多少年的学,不知道什么大道理,自己也是个执拗的人,觉得守在道口这么做是对的,就一直坚持下来了,做了也没有必要说,因为“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儿”。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康克敏再次回到了她曾经值守的地方。在铁道口的一侧,康克敏指着一栋楼房说,这里,就是自己家原先所在的位置;马路另一边不远处的平房区,就是这几年新租的小院。护栏旁边,就是她以往每天都要来的地方。

站在护栏门旁边等待通过时,很多人和康克敏打起了招呼,有的人看到康克敏后第一句话就是:“又拦住了吗?现在不能通过吗?”

在当地人心中,康克敏夫妻就是甩湾道口旁的一个标志,是守护平安的使者。

看着行人依次匆匆通过道口的护栏门,康克敏伫立良久。

这份十余年的坚守,一种执着,终于形成了力量。

赵启超的腿在逐渐恢复,如今,如果天气好,他可以拄着双拐下楼了。他觉得,不久后,春暖花开的时候,自己可以再到道口看看。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