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翟艳一家与军营结下不解之缘 2021年01月27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核心提示

鞍山市铁东区山南街道教工社区居民翟艳有一个绰号:“兵妈妈”。40多年前,在部队服役的恋人詹恒国受伤失明,翟艳不离不弃,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儿子志在参军,她全力支持其为国效力;面对部队战士,她像亲人般对待。翟艳曾获“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辽宁省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他们一家也荣获“辽宁省和谐家庭”称号。

走进鞍山市铁东区山南街道教工社区居民翟艳的家,屋里陈设简单,干净整齐。为了方便失明的丈夫詹恒国日常生活,家里的家具物品都是翟艳根据丈夫的生活习惯和特点布局的。记者走进里屋,詹恒国正在窗前站着。寒暄间,詹恒国走到沙发处坐下,虽然看不见,但家里的一切都在他的心里,正如这些年妻子的付出,他虽然不说,但都在他的心里。

40余年,她是他的眼睛

故事,要从他们的相识讲起。詹恒国和翟艳同岁,都是1953年出生。1974年底,詹恒国从老家辽阳入伍。1977年经人介绍,认识了鞍山姑娘翟艳。

翟艳说,他们就和那个年代多数人一样,经人介绍认识,没有浪漫,甚至记不清当时的很多细节了。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质,两人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平时都是“鸿雁传书”,写信交流近况。“当时我在鞍钢附属企业上班,我父亲也在鞍钢工作,他来信,经常是我父亲先看到,然后转给我。”翟艳笑着说,信里除了问候,已经记不清其他内容了。

就这样,在等待来信中,日子倏忽间过去了一年。

一天,正期待恋人回信的翟艳,忽然接到了詹恒国所在部队的来信:詹恒国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负伤,双目失明。

“你得去看看,他到底伤成什么样?”翟艳的父母说。

于是,翟艳一个人坐上了前往詹恒国部队驻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的火车。

翟艳说,自己当时是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转了好几次车。而这次旅程,也改变了翟艳的人生轨迹。

到达部队后,翟艳开始陪伴詹恒国治疗并照顾他。而这段时间,也是两个人认识以来最长时间的相处,两人因此有了更多的了解。

“他是为完成部队任务负的伤,离开他,我的心将一生得不到安宁。”翟艳说,当时,家里也有亲友劝说她分手,詹恒国也提出了不想拖累她的想法,但她还是决定嫁给詹恒国。就这样,在部队的礼堂中,在詹恒国战友的见证下,两个人举行了婚礼。

詹恒国因为失明程度严重,被定为一等残疾。1982年初,他不得不告别热爱的军营,复员来到鞍山。

到鞍山后,两人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工作人员一脸严肃地问翟艳:“你确定要登记结婚吗?婚姻不是儿戏,不能轻易反悔。”翟艳坚定地说:“我确定。”

接下来的每一天,翟艳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个“确定”。“他看不见了,我就当他的眼睛。”翟艳说。

军营里来了个“兵妈妈”

1997年,翟艳在原单位办理了提前退休。1998年,她开始到社区工作。三年后,她成为教工社区党委书记。

当时,翟艳所在社区有十余名军烈属、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身在同样家庭的翟艳,更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难处。为此,翟艳经常去优抚对象家中看望,一起聊聊天。对子女在外,独身在家的老人,她去得更勤,并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老人打扫房间、理发等,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有的老人因为行走不便,不能到银行领取优待生活补助金,就把存折和密码交给翟艳,让她定期帮忙领取。社区内的一名残疾军人,老伴双目失明,家境十分困难,翟艳不仅三天两头地去照顾两位老人,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买些鱼肉和营养品,改善他们的生活。此外,她还发动社会力量帮助优抚对象。

当上社区书记后,翟艳经常组织社区老年文艺队到附近部队演出慰问官兵。在一次座谈交流时,翟艳发现,有很多战士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当兵前没离开过父母,到部队后难免有一些不适应,会想家。

“我丈夫曾经是军人,儿子也和他们差不多大,凭这两点我坚信自己能成为这些战士的朋友。”和部队领导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后,翟艳成了这些新战士的“编外辅导员”。此后,翟艳经常到部队和战士们待在一起,包饺子,开展联欢、比赛等活动。活动之余,翟艳总是主动了解战士的家庭、个人思想情况,安慰、引导战士。时间一长,战士们有什么心里话,总是愿意和翟艳聊一聊。

怕战士训练时脚部出汗多,翟艳自费买了舒适的鞋垫送去;战士衣服破了,她帮他们缝衣服;对大龄战士,她帮着介绍对象……在战士们的心目中,翟艳就成了第二故乡的“兵妈妈”。

战士小李有一段时间经常迷糊,到医院查不出病因,治疗也不见好转。翟艳听说了,特意找了一位老中医给他看病。第二天,翟艳又把熬好的中药给小李送去。此后,她每天都给小李送药。半个月后,小李的病终于好了。小李的父母特意给翟艳写信,感谢这位体贴的“兵妈妈”。

在社区工作的那些年,翟艳和这支部队建立了深厚情谊。每当新兵入伍时,“兵妈妈”都来给他们上一堂课;每当老兵复员离队时,“兵妈妈”都会到场送别。

有一年,汽车连的退伍战士就要告别军营了,但他们忘不了“兵妈妈”和在军营因公负伤的老前辈,他们来到她家,为老两口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2008年,翟艳离开了社区的工作岗位,但她依然坚持每年到部队慰问,自费买上一些战士们日常用得上的东西送去。

孩子从小就对部队有特殊感情

1984年,翟艳和詹恒国的儿子詹鹤出生。

听着父亲的故事,看着母亲为家庭的付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詹鹤从小就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并养成了要强的性格。“我眼中的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热血、有冲劲。”詹鹤说。

大三时,在沈阳上学的詹鹤暑假回家,正好赶上母亲翟艳在忙碌征兵宣传的事。得知国家招收大学生入伍,詹鹤便向母亲提出了入伍的想法。考虑到詹鹤父亲的经历,有的亲戚不是很赞成,可翟艳却说:“孩子能有参军报国的想法我支持,这才像个军人的儿子。”

2005年12月,詹鹤入伍,到山西服役,成为一名武警战士。看到儿子穿上军装、戴上大红花的样子,翟艳打心眼里感到骄傲和喜悦。

翟艳说,她至今还记得儿子入伍后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妈,我能行!我是男子汉!我一定好好训练,刻苦学习!”

儿行千里母担忧。从那时起,翟艳哪怕是走在路上,一看到穿军装的年轻人,就会停下脚步多看几眼,想象着儿子的样子,猜测着儿子此时正在做什么……

在部队服役两年后,詹鹤没有继续留在部队,而是选择回到学校完成学业,然后回到家乡鞍山工作。

“这些年,我看着母亲对家里的付出,所以希望自己能离父母近一些,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詹鹤说,离开部队,心里难免有遗憾,时至今日,他还会听当年在部队时经常唱的歌,但是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回乡尽孝,也是必然的选择。

一次,翟艳生病住院3个月。詹鹤工作之余,每天往返医院和家之间,照顾父亲,陪护母亲,忙得不可开交。

回到家乡后,詹鹤总是陪着母亲去部队慰问。工作几经调整,如今,他的工作内容又和军营有了紧密联系——从2020年6月起,詹鹤任职鞍山市铁东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副主任。

在工作中,詹鹤认真研究梳理相关政策,总能根据退役军人的实际情况,给出细致易懂的解答,遇到不属于自己属地管理的情况,他也会热心地帮助退役军人沟通联系,让退役军人少跑路,最快地解决问题。

在詹鹤看来,这份工作是一份责任,更延续了他们一家人与军营的难解缘分。

补记

让时间见证

在翟艳家客厅柜子的玻璃上,插着几张翟艳身穿类似军装的照片——翟艳说,照片是20多年前拍的,当时好多人都会拍这样的照片,而自己也特别喜欢。

在翟艳看来,无论哪个年代,军人都是社会上受尊敬的职业。而军人的付出,也值得人们的敬佩。

当初决定与詹恒国结婚,是因为对军人的敬佩,还是对恋人的热爱?对此,翟艳也说不清楚。在她看来,当时,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既然选择了,就让时间见证吧。至今,翟艳也没有后悔。

“当时有人说,我是农村户口,嫁给他是为了获得城市户口,但实际上,我可是地地道道的城里姑娘……”翟艳说,别人愿意怎么说,自己管不了,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用心工作,把日子过好,照顾好丈夫。

失明不久的詹恒国,在刚离开病床的日子里最为苦闷,因为走路经常撞东西,洗漱摸不到牙具,吃饭夹不到菜……各种困难袭来,詹恒国的情绪难免受到影响。每当这时,翟艳都会温言安慰,陪他聊天,带他出门散步,买来半导体收音机给他解闷,并悄悄调整房间里的物品摆放,方便他的日常生活。

在翟艳的悉心照料下,慢慢的,詹恒国也可以在妻子上班时,自己照顾自己了,甚至可以摸索着干些家务,比如擦地。这让翟艳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

翟艳是个要强的人。生活中,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照顾孩子,从不喊苦喊累。工作中,她也总是早早把家里料理好,提前到达工作现场。

翟艳有一个袋子,里面整齐地收着40多个奖状和获奖证书。记者发现,早在1983年,翟艳就被评为所在企业的先进生产者。2020年2月,她和丈夫每人捐出1000元钱,支持社区抗疫。

近年来,翟艳还获得了“辽宁省爱国拥军模范”“辽宁省首届感动军营人物”“辽宁好人·身边好人”“鞍山市孝老爱亲模范”等荣誉称号。

虽然退休后工资不高,但这些年翟艳还是坚持每年都到军营去一两次,自费购买慰问品。在翟艳的QQ空间里,还保存着很多她与战士们一起活动的照片。翟艳偶尔也会翻看一下,念叨着,不知那些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