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用新技术“种”出致富新产业 2020年12月11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整理

张季军,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书记、研究员,2018年3月挂职岫岩满族自治县杨家堡镇第一副书记。

寒冬时节,岫岩县杨家堡镇的食用菌基地里热闹非凡,农户们忙着制作菌棒,张季军向菇农讲解如何调整香菇培养料配方、如何接种、如何防止香菇爆发性出菇……

团山子村种植大户赵广宇表示:“今年蘑菇产量少,市场价格估计会走高。我们一定按照张书记的指导种蘑菇,争取获得高效益!”

岫岩县是全国食用菌大县,我本人从事食用菌行业20多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地区产业发展,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我到任后,主要负责本镇食用菌产业升级的技术示范带动工作。

别小看食用菌,这可是个致富的大产业。为了助力全镇食用菌产业再上新台阶,我挨家挨户去看,了解大家的种植规模、技术手段、产品质量等情况。我发现,当地种植食用菌多数沿用老传统,容易出现爆发性出菇、不出菇、品质不稳定等情况,产业急需转型升级。于是,我先后在杨家堡镇兴开岭村、团山子村建立了香菇示范基地,引进、示范“辽抚4”系列香菇优新品种3个,推广4项配套技术。通过先降温再通氧、发菌后期减少振动和温差刺激、伏季棚外喷水降温的方法,基本解决了烂袋、爆发性出菇和伏季不出菇问题,帮助菇农提升种植效益20%左右。在团山子村示范的一个500平方米滑子蘑双层出菇棚,既解决了滑子蘑安全越夏问题,又延长了30天出菇期。如今,这个棚能多出1500公斤蘑菇,多卖1万多元钱。

稳定了产量和品质,接下来就是扩大生产面积。3年来,杨家堡镇的香菇生产规模由30万袋发展到140万袋,实现了产量、规模大提升。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的农民技术员和产业示范户,真正将种植技术“种”到大地上。

乡村的产业要发展,环境也要升级。3年来,我积极借助省级食用菌、柞蚕、果树科技特派团以及国家食用菌体系沈阳食用菌工作站的力量服务杨家堡镇特色产业发展,还帮助杨家堡镇建设了村镇党建广场、村级科普基地、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等。

我始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看着当地食用菌产业量质齐升,菇农的日子越过越好,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我将一如既往地扎根一线,见证杨家堡镇更美好的明天。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