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凤城市爱阳镇东新村 梨树甸子伏击战歼灭邵本良部主力 2020年09月16日 

本报记者 商 越 文并摄

核心提示

1935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前身)第一军第一师进入凤城北部山区,创建了凤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在这里,杨靖宇率领将士采取游击战术,诱敌深入,牵着伪满军邵本良所部,在通化、辑安(集安)、桓仁、本溪、兴京(新宾)、宽甸等地兜圈子,历时18天,行程940多公里,最终在凤城市爱阳镇东新村梨树甸子伏击邵本良所部,取得梨树甸子伏击战大捷,成为东北抗联打游击战的经典战例,为全国抗日游击战提供了重要经验。

蒲石河:建凤北抗日根据地

初秋,在凤城市文管部门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赛马镇蒲石河景区小西沟山脚下。指点着树丛中残存的长满绿苔的石头房基,凤城市博物馆馆长高兴东告诉记者,小西沟密营现存4处房址、1处哨所、1座土台,占地约5000平方米,能驻扎100多人,可能是抗联将士们的营房、厨房、会议室、哨所和指挥台。

记者看到,这些房址均已坍塌,存高不足1米。北侧房址最大,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13米,专家分析可能是将士们住宿的营房。在该房址西侧,还有两处南北相连的房址,南房址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北房址东西长15米、南北宽7米。房址前,有一个石碾盘和一个石碾砣,高兴东推测,这两处相连房址可能用作厨房。相连两房南约10米,是第四处房址,东西长13米、南北宽8米,估计应为会议室。

在房址西约30米的土坡上,还有一个椭圆形的哨所遗址,毛石垒砌的地基还清晰可见。哨所西约10米,还有一处长方形土台,高约1.5米,东西长12米、南北宽10米,估计是指挥台。土台东南方向,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这里当年应是抗联战士的练兵场,现在已经长成一片油松林。”高兴东介绍说。听着文管专家的讲述,仰望这片茁壮挺拔的油松林,记者的思绪也回到了烽烟四起的抗战岁月……

据史料记载,1935年春,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前身)第一军第一师进入凤城北部山区。6月,占领赛马集,随后队伍进入蒲石河沟。将士们看到这里山高林密、民风朴实忠勇,是开展游击斗争的好地方,便在这里驻扎。第二年春天,抗联一师回师蒲石河沟,在这里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成立了红军自卫队第三分队,吸收队员40多人。

蒲石河当地村民、红军自卫队第三分队队长邓义有的儿子邓宝中,小时候常常听父辈讲起协助抗联打鬼子的故事。他在文史部门整理口述历史时曾回忆:“我父亲他们哥七个,除了我五叔已经参加抗联,我七叔年纪小外,剩下的哥几个都参加了红军自卫队。我父亲被任命为第三分队队长,我二叔邓义福是中共党员,所以担任第三分队指导员兼宣传干事。”

红军自卫队的任务是,帮助人民革命军筹集粮饷、护送伤员、传递情报,必要时配合作战,他们多次协同三团、六团到凤城青沟、三股流、梨树甸子、本溪汤沟、水簸箕沟及宽甸北双山子等地宣传抗日,筹集粮饷,运回到蒲石河的粮食有5000多公斤。自卫队十几名家属,还负责为部队制作军装鞋帽,最紧的时候,每人一天一宿能赶制两套衣服。

不久,一师六团在自卫队的配合下,先后在牛心砬子、大西沟、大石湖、小西沟、和尚帽子山建立了10处密营,为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抗联一师以蒲石河与和尚帽子山为中心,向凤南地区发展,将凤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本溪、桓仁、宽甸抗日游击区连成一片。

“凤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后,周围又先后涌现出20多支山林队与小股抗日武装。”丹东市史志办公室地方史专家黄文科向记者介绍,抗联一师很重视与这些零散抗日力量联合,与他们结成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敌。师长程斌和参谋长李敏焕在行军间隙,经常找山林队和抗日队伍首领谈话,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呼吁他们团结起来,联合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抗联的教育和感召下,山林队纷纷投奔到党领导的这支抗日队伍中来。

反围剿: 制定游击战的方针原则

在抗日斗争中,杨靖宇提出游击战术方针原则:“一拖、二拉、三快、三不打”。一拖,即在山区长途行军中拖垮敌人;二拉,即诱敌深入牵牛鼻子;三快,即集结快、出击快、转移快;三不打,即地形不利不打,兵力不集中不打,对群众不利不打。进入凤城北部山区后,抗联将士在当地山林队、自卫队和反日会的密切配合下,利用山高林密等自然条件,利用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日伪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在蒲石河景区东南30公里的爱阳镇东新村梨树甸子,就是抗联一军伏击邵本良部战役遗址。高兴东指着身后的一片大山告诉记者,文管部门在发掘这处抗联战斗遗址时,发现两个机枪阵地,1号机枪阵地在梨树甸子碑前山悬崖上,往南100米的悬崖边就是2号机枪阵地。2007年,当地村民佟承春捡柴时,还在梨树甸子獾子沟悬崖下发现一支三八大盖枪。当时他发现地上有一铁管,找来几个人从地里拽出来发现是一支枪,木枪托已烂掉,只有枪管及其他铁件部分,但仍能认出是三八大盖枪。后来枪被卖废品,所幸一个枪箍套保存下来,被文管部门收集到。据东新村村民反映,经常能在梨树甸子和白砬子山区捡到使用过的枪支(步枪、手枪)残件、刺刀、钢盔、子弹、手榴弹等武器。

与这一遗址对应的是,抗联全歼日伪军邵本良部的战斗。邵本良出身惯匪,“九一八”事变后,任伪满洲国陆军少将,是盘踞南满的日寇走狗,他山路熟,诡计多端,凭借装备精良、有日本人做后台无恶不作。1936年4月,日伪当局派伪满军陆军少将邵本良,率骑兵、步兵共千余人,对抗联一军进行围剿。

“得到敌人情报后,杨靖宇连夜召开军党委会。”高兴东向记者介绍,会议研究决定采取疲劳战术诱敌深入,先拖后打,消耗敌人力量,将其调出熟悉地区,然后伺机歼灭敌人。

在4月5日伏击伪满军骑兵团的战斗中,抗联将士缴获了敌人部分文件。其中,有一份是敌人春季在通化召开“讨伐”会议的绝密文件,内容为日伪当局对付抗日义勇军的策略,主要有三条,一是探知义勇军驻地后,夜间包围、天亮进攻;二是探知义勇军行动方向后,调集兵力前堵后追、左右夹击,使之吃不好,睡不好;三是利用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条件,大规模进行军事围剿。

对于敌人这三条诡计,杨靖宇进行了认真研究,相应地提出了对付敌人的三个办法:一是部队每驻一地,先占据制高点,严密搜查四周,安排好岗哨,并勤查哨,以防敌人偷袭,如发现敌人,则利用有利地势消灭敌人;二是行军时如有敌人穷追,就设法拖垮他,然后设伏消灭之;三是到了冬季,则利用在深山密林中修筑的密营,储存粮食和越冬物资,休整部队。

设埋伏: 行程近千公里,诱敌进山沟

从1936年4月12日起,为了拖着敌人走,杨靖宇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牵着前来追击的邵本良所部,在通化、辑安(集安)、桓仁、本溪、兴京(新宾)、宽甸一带,翻山越岭、忽东忽西地兜圈子,历时18天,行程940多公里。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研究部主任周浩向记者讲起详细经过。

当时差不多杨靖宇所率部队一到宿营地,次日邵本良的伪满军就跟踪赶到,邵本良还派出许多侦探,只要探得杨靖宇所部行军路线和宿营地点,便马上通知日伪当局派飞机前来轰炸。1936年4月25日,伪满《大同报》曾报道:“杨司令匪于桓仁县境经讨伐队包围,21日午后一时许,又以00号飞机0架(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保密需要,隐去数字)向杨根据地爆击……”当时,敌人经常派飞机出动,与地面“讨伐”部队相配合,实行“陆空呼应”的办法,“围剿”杨靖宇所率部队。一次敌人飞机飞得很低,抗联将士竟用机关枪打下一架飞机。

对于邵本良的伪满军部队,杨靖宇总是主张先不和他交火,而是先拖着他们走,把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直至拖倒拖垮,然后再予以致命打击。4月下旬,抗联战士看到紧随其后的邵本良部已被拖得稀里哗啦,狼狈不堪,杨靖宇命令部队将破烂家什、破衣物、鞋袜等扔在行军路上,让伪满军误认为抗联部队被撵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给敌人一个错觉。果然不出所料,邵本良上当了,更是紧追不舍,幻想尽快消灭这支抗日部队,好向日本主子请功。

4月30日,杨靖宇率一军军部直属队和一师共500多人来到爱阳镇梨树甸子门峡谷。此地是设伏的最佳战场,杨靖宇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将抗联战士悄悄埋伏于两山之间。

当日下午1时,紧追不舍的邵本良和日本顾问英俊志雄率一个加强营300多人,钻进一军设下的口袋阵,霎时间,枪声大作,抗联战士从四面八方一齐射击敌人,敌人向南山坡抢夺。抗联的十数架轻重机枪向南山坡集中火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激战4个多小时,毙敌100多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机枪两挺、迫击炮一门,发报机一部,其他军用物资若干,邵本良脚被打伤,到一老乡家抢了一套便服,化装逃走,日本顾问英俊志雄装死逃脱(一说被当场击毙)。后来,因邵本良屡次“围剿”不力,日军对其不再信任,便以治病为名,将其送进医院毒死。

梨树甸子伏击战中,抗联将士们消灭了邵本良主力部队,粉碎了敌人的春季大“围剿”,极大地鼓舞了南满地区军民的抗日士气,使杨靖宇率领的抗联队伍威名远震,许多抗日山林队纷纷加入抗联。

说 抗联

KANGLIAN

靖宇县来历

杨靖宇(1905年-1940年)河南省确山县人,早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他被党中央派到东北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中共满洲省委派赴南满地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并领导南满地区党的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艰苦努力,南满反日游击队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后来又和活动在东满地区的抗日联军第二军合组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驰骋在南满、东满大地,英勇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由于抗联第一军原军政治部主任安光勋、原军需部长胡国臣、原第一师师长程斌分别投敌叛变,南满省委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抗联第一路军的抗日游击活动受到极大威胁。

1938年7月中旬,杨靖宇在老岭地区主持召开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改组南满省委实行战时体制,及时调整军事部署,部队向金川河里山区和桦甸、濛江山林地带转移。

1939年4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特别提出对于捕杀“匪首”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并制定专打杨靖宇抗联部队的行动策略。这是抗战以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杨靖宇指挥抗联部队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率警卫旅等400余人转战于濛江县一带。

1940年1月25日和2月1日,警卫旅第一团原参谋丁守龙和特卫排原排长张秀峰相继叛变,让日本侵略者掌握了杨靖宇行踪和部队兵力情况,专门组成追剿杨靖宇的“讨伐”队,其中“讨伐”队队长即叛徒程斌,将杨靖宇逼入绝境。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与敌周旋5个昼夜,以无比坚强的毅力进行英勇顽强地战斗,最终倒在敌人的枪下,壮烈牺牲,年仅35岁。

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杨靖宇牺牲地——吉林省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部 王锐)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