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出棚入楼” 好日子有奔头 2020年09月11日 

(上接第一版)

76岁的老矿工杨清田原来住在孙家湾街道4委,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前盖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只能靠修修补补将就住。一来二去,杨清田练就一身修房子的本事,脱坯、垒墙、抹灰样样都行。2009年,他搬到矸子山社区以后,修房子的手艺终于“派不上用场”了。心灵手巧的他是个闲不住的人,8年前迷上了十字绣,只要有空就绣个不停。眼下孙子要结婚,他特意赶制了一幅作品,一针一线绣了整整半年。姚立男说:“杨叔是小区里的名人,不少人慕名找他拜师呢。”

老矿工郑百里小时候住在新邱露天矿附近的棚户区,每晚都在电镐的呜呜声中入睡。如今,儿时的家变成了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入口。上楼以后,郑百里再也不用生炉子烧炕,闲暇多了,重新拾起摄影的爱好。从赛道城挖下第一锹土开始,他不间断地拍了数千张照片。翻看这些照片,恍然有种时空交错之感:寸草不生的矸石山重披绿装,运煤小道成了越野赛道,蒿草最茂盛的地方变成了观众看台。短短两年,废弃矿坑变身赛道城,沧海桑田一一定格在照片里。

在清河门区乌龙坝镇初心合作社墙上,有一张朱家屯村的巨幅航拍照片。老爷庙村第一书记刘杰印告诉记者:“这是朱家屯整体搬迁前留下的最后影像。”朱家屯过去是矿区,7座煤矿呈扇形分布在村庄周围,最近的相距不足一公里。地面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让村民苦不堪言。2018年年底,朱家屯408户易地搬迁,成了城里人。

居民搬走了,责任田却搬不走。为了解决上楼百姓的生计,黄花山农业生态旅游合作社应运而生。作为打造景区的第一步,合作社在此种植了66公顷黄花菜。登山远眺,整个山谷黄花遍地,与苍翠的群山相映成趣。黄花菜经济价值很高,可谓美景美食一举两得。

新邱区把棚改南区的益民公园改造成健康主题公园,沿湖的步行道为棚改小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海州区平西街道惠西小区在23米长的围墙上画了23幅记录老矿区生产、生活场景的图画。平西街道2.3万名居民大多是矿工及其家属,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过往的纪念和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

走·想

曾几何时,“铁道南”,在阜新人的心目中是居住条件最差的地方。

以铁路为界,北面是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南面是矿区集中连片的棚户区。

如今,“铁道南”再不是旧模样。

从新邱区到城南米家,从高德东山到清河门区,逶迤百里矿区,涌现出一个个花园小区,22.2万户居民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这意味着1/4的城区人口因此受益。

从“乡下人”到“城里人”;从平房到楼房;从住有所居到安居宜居,棚改,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如今,百姓对居住环境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阜新市则从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从去年起对早期棚改小区开展品质提升工程,以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小城有大爱,棚改连万家。群众的张张笑脸,才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