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昔日省级贫困村 今朝全国文明村 2020年07月10日 

(上接第一版)

2017年,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大西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当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19年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的口袋,还有村容村貌和他们的精气神。

忙完了一天的活儿,村民王淑娟走在又宽又平的柏油路上,心里特别敞亮。“以前村里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场所,就连村部办公室都仅仅是个毛坯房。现在看看我们村三层楼的便民服务中心,多气派!”王淑娟一边走一边自豪地对记者说。

“有扶贫产业项目,常年有钱赚,吃穿不愁;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村子环境变美,大家办事方便,还有休闲娱乐场所,俺们这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啊……”在“王淑娟们”的眼里,现在的日子就是“小康生活”。

走·想

从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增长到1.8万元,村集体经济由欠账到年增加近50万元,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升级为全国文明村……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的嬗变,诠释了一个道理:脱贫攻坚工作必须真抓实干,必须选准选对扶贫产业项目,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擎,造血脱贫保长久,小康生活有状态。

为摆脱贫困,村民们一直苦苦追求。他们赶上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深入实施的好时代,在各级党委政府、对口帮扶单位大力支持下,建温室大棚、修鱼塘、发展乡村旅游……大西沟村走上了绿色产业脱贫之路。

现在,大西沟村不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村整体脱贫,而且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气神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民的小康生活,不只是体现在收入增加上,而是“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在保障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在文化上、精神上、生态环境上和社会治理上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大西沟村,在村民腰包鼓起来后的一系列美好变化,正是小康生活的应有之义。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