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治沙精神 ——彰武县成立干部学校讲好历代治沙人的故事 2020年06月30日 

本报记者 侯悦林

核心提示

这里曾是全省最大的沙窝子,几代彰武人战天斗地七十载,建起林草叠加的绿色屏障,科尔沁沙地南侵从此止步。

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牧场,经过两年时间,乾隆皇帝吟诵过的草原胜景在消失百年后重现。

这里曾饱受风沙之害,近年来化危为机、变害为宝,把小沙子做成大产业,工业占比从7%迅速升至20%以上。

去年9月,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正式开班。学校全面整合红色资源,浓缩70年治沙史、沧海桑田的变迁史、点沙成金的奋斗史,近5000名党员干部在此实地感受初心变恒心、大漠变绿洲的奇迹。

治沙英雄书写大漠丰碑

▼几代彰武人矢志不渝、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凝结成熠熠闪光的彰武治沙精神

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位于G2511新鲁高速公路章古台收费站对面,总占地面积6.7公顷,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集教学区、住宿区、餐饮区、活动区等于一体,可同时容纳150人学习培训。

学校所在的章古台镇,是我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

“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近代以来,科尔沁沙地如脱缰野马,大肆南侵。位于沙地南缘的彰武县,沙化面积占全省沙化面积的1/4,是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每逢春季,漫天黄沙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

打造生态屏障、建设美好家园是彰武人的使命。彰武人脊梁上有大义,肩膀上有担当,毅然站在我省防风治沙第一线,创造无数个第一:新中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科研院所、填补中国灌木治沙史空白、开创用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例、全国最大的人工樟子松林、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育苗基地、“三北”防护林主力树种彰武松的诞生地……

学校院内有座“大漠丰碑”巨型雕塑。在黄沙与林海之间,挺立着一群眼神坚毅、担水扛锹的治沙人。严苛的自然环境与坚韧顽强的地域性格塑造出一个个治沙英雄。这所学校正是向英雄致敬、以治沙精神作为立校之魂的所在。

开班以来,银行职员、大学生、机关干部、农民党员纷纷来到这里。学校成为弘扬治沙精神的平台、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窗口、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的课堂、锤炼党性修养的基地。

“我就不信,治风沙比打败日本鬼子还难。”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首任所长刘斌与风沙斗了一辈子,亲身见证沙漠变林海,死后长眠在林海深处。林涛阵阵,鸟鸣虫叫,说不完的守望担当,道不尽的大漠情怀。

上世纪90年代,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三面被科尔沁沙地包围。风沙过后,道路消失不见,家家户户被流沙堵住了门。村党支部原书记董福财40年间带领村民栽树近300万棵,在大漠腹地建起长15公里、宽3公里的绿色长城,不仅守住了家园,还将我省防风固沙的第一道防线向北推进了13公里。

“有生之年我不下山!”从2001年成功种下第一棵树起,四合城乡刘家村共产党员侯贵倾其所有,坚守清贫生活,独居山林19年,凭一副瘦弱的肩膀和满是老茧的双手,以一己之力在白花花的沙坨子上栽树26万余棵,为160公顷沙丘披上绿装。

一个人、一匹马、三间茅草屋,守护林地567公顷,护林员李东魁与松林为伴三十余载,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寂和艰辛,如扎根荒漠、不畏严寒酷暑的樟子松。

“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从空中俯瞰,一大片绿色镶嵌在科尔沁沙地南缘。沙地自此“臣服”,停下了千百年来南移的脚步。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4.5%,粮食产量从不到1亿公斤提高到10亿公斤……一组组数字成为彰武治沙成效的最好诠释。

让党性教育活起来

▼波澜壮阔的防沙、治沙、用沙历程,是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最生动的教材、最宝贵的财富

建校以来,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深入挖掘“彰武治沙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系统阐释其当代价值及理论意义。精心整理彰武治沙人的先进事迹,用他们的鲜活事例,让党性教育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通过有效整合,学校精心打造了三大特色现场教学板块,即以“阜新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纪念馆、“三合一网”纪念馆、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展馆、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展馆为代表的红色记忆板块,以万亩松林、表率林希望林边界林、德力格尔草原、侯贵荒山造林点为代表的绿色梦想板块,以彰武经济开发区展馆、互换并地成果展示馆为代表的金色变奏板块。

站在高高的守望塔上,听松涛阵阵,观“大漠林海”奇观;徜徉在德力格尔草原,欣赏水草丰茂、荇菜参差的胜景;漫步开发区,探寻硅砂产业快速崛起的奥秘;远眺边界林,找到科尔沁沙地最后止步的地方……厚重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感人的事迹,每一处现场教学基地都让人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为。

现场教学、专题教学、视频教学、拓展教学、体验教学、访谈式教学、事迹报告、激情教学八大教学模式,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体验、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提升。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曾经有一名学员看着眼前林茂草密的美景,不相信这里曾是白花花的沙坨子,一口气用锹挖了一个大坑。看到挖出来的沙子,他不禁感叹:“彰武治沙太难了,彰武人了不起。”

奏响生态建设三部曲

▼步入新时代,彰武人打造治沙升级版,草原经济、美丽经济、绿色经济次第铺开,一条生态链条,串起万千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与绝大多数学校不同,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不仅有厚重历史,更有当下正在进行的精彩实践。

治沙英雄栉风沐雨七十载,建成7万公顷防护林带,锁住了流动沙丘。但是,由于缺少草的覆盖,北部乡镇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恶化”:半流动沙丘、风蚀点数以千计,草场日益退化,水库和湿地面积逐年缩小。

在大德镇福巨昌村,沙借风势蹿上山顶。远远看去,青山如同秃了头。腐殖质被风刮走后土地越发贫瘠,早年栽下的树开始死亡。农民在沙地上广种薄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8年8月,彰武县生态史翻开崭新一页:深入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打造辽宁西北部林草叠加的绿色屏障。

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工程,是事关生态环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然而,在大漠种树尚且十种九不活,种草岂不难上加难?不种庄稼改种草,农民的脑筋能转过来吗?绿一片青山,富一方百姓,生态账和经济账能否兼顾?

再一次重任在肩,彰武县把示范区建设列为“一号工程”,开启生态建设第二次创业。“三千突来牝,五色耀卿云。骤如波铺地,看似锦叠文。”在新时代治沙英雄的努力下,乾隆皇帝吟诵的草原胜景得以再现:仲夏时节,座座沙丘披上绿装,头道河、二道河两岸风光旖旎秀美,敖户起湖、西旧府湖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的湿地点缀其间,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里组成一幅“七色草原”的绝美画卷。

养殖业、庭院经济、后备厢工程、高铁经济、美丽经济……种草只是草原建设的起点,后续产业依次展开,示范区百姓告别祖祖辈辈沙里刨食的日子,走上三产融合的康庄大道。

彰武县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彰武县在治沙初战告捷后,又擘画了“留住水、改良田、保护生态”的柳河综合治理工程方略,奏响植树、种草、治河的生态建设三部曲。

从一粒沙到三产融合

▼从谈之色变的沙害,到富民强县的宝贵资源;从一粒沙到三产融合,彰武人实现了变害为宝的“逆袭”

与学校开班同步,文创产品登台亮相。

学校有一间沙画教室,学员们一边学习沙画技艺,一边亲手感知每粒沙子的质感。墙上挂着制作精美的沙金画,人物花鸟、自然风光一一入画。窗台上摆放着流沙画,五颜六色的沙子在气泡与水的作用下,变幻出万千造型。

6月18日,彰武县级领导在直播带货时,向网友送出两件价值千元的沙金画。“太精致了,真看不出是沙子做的!”网友纷纷表示被画的高颜值“圈粉”。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表示,彰武县以硅砂产业为切入点,以“沙(砂)产业”为主导,结合70年防沙、治沙、用沙经验,举全县之力、融全民之计,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学校组织学员来到彰武经济开发区,现场探寻变害为宝、点沙成金的不平凡历程。

在铸造专家眼里,彰武风积沙品质优良,是沙中“细粮”,铸造、航天、石油等行业都离不开它。早在1957年,彰武人就开始利用硅砂,但始终没有形成规模。2013年,全行业产值不足全县经济总量的1%。

彰武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敏锐地挖掘沙子的巨大价值,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深入发掘硅砂宝藏。截至目前,彰武铸砂产量占全国铸砂产量的10%,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是华晨宝马、奇瑞汽车等知名企业的指定用砂。2016年获评“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

连续3年举办全国性硅砂产业高峰论坛,彰武县逐渐站在全国硅砂产业舞台中央。

砂工业、沙农业、沙旅游、沙健康齐头并进。年初以来,彰武县签约项目49个、签约额达86.2亿元,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占比从2016年的7%迅速跃升到20%以上。

小小一粒沙,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员干部扛起新时代奋进大旗

▼英雄辈出绝非偶然,根源在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弘扬治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彰武县委通过学校全面整合红色资源,典型引领,教学相长,培育出一大批新时代治沙精神传人,他们有樟子松般坚韧的意志,团结一心、躬身力行,奋战在“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第一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彰武速度”。

2018年,彰武全县推进互换并地,仅用4个月就把上千个村民组、10万农户零散、细碎的承包地“小块并大块,多块变整块”。“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规模化经营有力推动了种植结构调整,水利设施的充分利用大幅提高了单位收益,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顺民心、得民意,有党员带头,有群众广泛支持,虽然涉及十万农户,自然水到渠成。

2019年正月初四,县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和村民掰着手指头算细账。没出正月,一期工程8200公顷土地全部流转完毕。今年3月,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宣布:彰武草原生态恢复“一年基本绿”目标初步实现。

彰武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彰武县沙子价值被挖掘出来后,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新型建材三大主导产业异军突起,工业占比从2016年的7%迅速跃升到20%以上,一举扭转了工业积贫积弱的局面。

作为我省首批施行县乡财税制度改革的县之一,在各支党员招商小分队辛勤努力下,八成以上新开工项目由乡镇参与引进,欣欣向荣的“飞地经济”让彰武经济开发区一地难求。

刘江义表示,我们有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有70年防沙治沙用沙经验,有樟子松般坚韧的意志,人人都是彰武治沙精神的传承者和书写者。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彰武过去取得的成绩,靠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未来需要广大干部进一步弘扬治沙精神,在各个领域继续奋斗、再攀新高峰。

去年11月,学校被省委列入“全省第一批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名录。

去年12月,学校精品课程走进省委党校。

昨日,省直机关党性教育基地、省农科院实训基地揭牌……

以学校作为阵地,彰武治沙精神迅速走向全国,成为引导广大干部扛起新时代奋进大旗,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恰逢其时,风帆正劲。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