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以不同形式与方法把传统文化留在人们心中—— 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使命 2020年01月23日 

本报记者 杨 竞

核心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源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省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特别是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出台后,更是积极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完成全省文化资源普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让辽宁文化资源活起来、推出一批辽宁特色文艺精品等,产生了广泛影响。

1 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计划,并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种”在孩子们心中

1月7日,“2020年辽宁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戏曲培训结业仪式暨汇报演出”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我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一个镜头。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对全省92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经过培训,教师们对中国的戏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将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孩子们,把戏曲艺术传承下去。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科教学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

我省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管理和教育计划,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本教材、纳入大语文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一方面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积极推进传统艺术、传统体育进校园。仅2019年,举办传统文化课本剧展演、诗词大会、书法国画、围棋比赛、文明校园评比等活动1000余场,参与学生20余万人次。2019年,全省戏曲专家就走进大中小学授课300余次,戏曲进校园演出100多场,受益学生5万余人。

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辽宁省博物馆打造了青少年教育品牌项目“小讲解员培训班”,完成展厅讲解3500余场,精心打造的“流动博物馆”项目,2019年,先后走进学校十余次,受众10万余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仅2019年,就举办32场,先后走进4所高校、21所中小学、7所幼儿园,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教授不同的非遗项目,比如大学生教琥珀雕刻、古彩戏法等项目,教中小学学生京剧、剪纸、泥塑彩绘等项目,幼儿园则展示木偶戏、皮影戏、糖人等项目。

而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则把戏剧的经典剧目做成动漫,到校园中传播,仅2019年就开展戏曲动漫进校园50场,参与师生近5000人。

2 全面开展普查和研究,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研究、梳理和修复文化遗产,同时数字化工作持续进行中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总结文化遗产的优良传统。

近年,我省全面开展普查和研究,深入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一方面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构建了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辽宁文化资源数据库,明确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需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

一方面建立了辽宁文物登录制度,健全数据库登录、管理和使用机制。同时,重点围绕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开展文化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时,保护利用历史古籍成效显著。完成了全省的古籍普查工作,《登记目录》出版工作有序推进,并首次将民间古籍收藏纳入珍贵古籍名录的申评工作。积极推进古籍整理出版和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展了《中华古籍总目·辽宁卷》的编纂,第三、第四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正式出版,我省评选的四批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全部出版,集中展示了我省珍贵古籍的概貌,同时古籍数字化工作也在持续进行。

加强古籍专业人才培养,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先后与沈阳师范大学和辽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在人员交流、古籍修复理论、古籍文献的科技支撑等方面深度合作,开启我省古籍保护、古籍修复相关专业人员培养的新模式。另外,辽宁省图书馆加大古籍文献推广,《抱朴子内篇》等4部古籍赴京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大展;举办了4场有关周易的讲座、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馆藏文献展和我为古籍换新衣、石刻拓印体验、雕版印刷体验、传统技艺展示等系列体验活动,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3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有力。一方面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技术和文化的结晶。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是对人类社会共同记忆和利益的保护。

我省一方面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扎实做好辽宁历史文物保护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已建立健全辽宁历史文物登录、保护、管理和使用机制。全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9处;编制了沈阳故宫等100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维修保护方案,其中49个革命文物遗迹保护工程项目列入辽宁省革命文物遗迹保护工程四年工作计划。以红山文化为重点,持续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申遗保护工作,推进长城保护、中东铁路(辽宁段)建筑群保护展示和工业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

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结合辽宁实际,我省制定了《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并发布《第一批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明确对相关传统工艺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开展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省、市、县3级共公布2578个非遗代表项目,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形成;我省有5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140名。其中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传承人保护工作,对24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工作。

另外,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省加大对抚顺琥珀雕刻、本溪评书、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文化阵地推出“常态化展示展演活动”,累计开展1200场,惠及观众近14万人,扩大了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为传承人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文馨苑的舞台上,每月固定推出2至4场非遗专场展演,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连元、刘兰芳评书专场展演都在该小剧场上演。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拍摄了一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和专题片,如《辽宁老字号》《辽宁春节》《指尖上的艺术》《手艺辽宁》等,帮助我们记忆和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其中《手艺辽宁》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于2019年11月带着传承人一同去美国举办“‘东方神韵·粉墨中国’——中国戏曲脸谱艺术国际巡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崔凯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辽宁卷(一)》出版,系统地梳理了辽宁的说唱史。2019年出版的《辽宁曲艺史》,填补了辽宁曲艺没有史论的空白,成为辽宁地域传统曲艺文化研究的补缺之作。

4创新模式,举办展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吸引更多人喜爱传统文化

举办展览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省博物馆、省图书馆、沈阳故宫博物馆等加强办展工作,如沈阳故宫博物馆仅2019年就举办了22个展览。

2019年10月,“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和“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先后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由国家文物局、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是世界范围规模最大的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为辽宁文化生活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是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全面反映了辽宁地区多年来以牛河梁遗址为中心的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两次大展探索出“让国宝活起来”的有效路径,让世人看到了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两次展览具有群众性,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讲解方式;具有创新性,利用新媒体形态向国内外网络传播,在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专题文章;具有多元性,展览专业图录供不应求、高端学术研讨会一票难求、300余种文创产品持续热卖。两个展览观者如潮,截至2020年1月12日,接待观众和各类团体合计48万余人。

传统节日是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重点利用元旦、春节、传统民俗节日、法定节假日,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省级文艺、非遗展示团体与各市县联合,将各类传统技艺展示、互动体验、即兴展演、欢乐嘉年华等公益性活动融入当地重要文化节庆之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并针对不同观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选调项目、编演节目,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比如,沈阳故宫年年举办来故宫过大年展演活动。省文化馆举办的“2020年辽宁省少儿春节联欢晚会”,200多名孩子合力演出,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2019年,省文联举办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省第三届大学生曲艺节和辽宁大学举办“国学节”等,不仅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火起来”,还吸引了他们在演出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开展特色戏曲展演交流。举办“菊苑流芳——第五届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展演的剧目涵盖了评剧、辽剧、吉剧、龙江剧、海城喇叭戏等剧种。同时,辽剧《奉天落子》、海城喇叭戏《孝顺媳妇》等参加全国基层院团地方戏曲优秀剧目展演;鞍山市海城喇叭戏入选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曲目并演出;此外多个项目入选2019年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

省文化馆举办东北三省京剧票友交流展,300多名票友纷纷登台演出,传承国粹艺术。

而辽宁省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共有来自全省的21个文艺团体参与,为基层百姓送去戏曲演出220场。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举办了“辽宁省戏曲进乡村汇报演出暨2020年迎新春戏曲晚会”,集中展示了“戏曲进乡村”活动成果。

5挖掘辽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体现辽宁特色、辽宁元素的文艺精品

挖掘辽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红山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等,加大对弘扬辽宁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推出体现辽宁特色、辽宁元素的文艺精品。

北方联合影视集团先后推出了《黄玫瑰》《毛丰美》《郭明义》《雷锋在1959》等一系列英模题材优秀影片;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推出儿童剧《爱孝总动员》《水晶之心》、话剧《工匠世家》等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代表剧目;辽宁芭蕾舞团推出《八女投江》《花木兰》《四季》等优秀芭蕾剧目,辽宁歌舞团演出原创大型舞蹈诗《月颂》等。

2019年有4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开创辽宁文艺新局面。获奖作品有电影《黄玫瑰》、长篇小说《战国红》、广播剧《今生无悔》、歌曲《和祖国在一起》。

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美协承办的“辽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长子情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辽宁工业美术作品展”是对辽宁的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进行的全面梳理。而在英模文化上,融媒体项目《雷锋地图》,通过可视化手段生动再现雷锋主要工作和生活经历,并深入阐释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宣传弘扬雷锋精神、展现辽宁英模文化做出了创新探索。

6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的现代生活相融合,一定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转化创新?记者采访了著名文艺美学家、辽宁大学教授王向峰,他说,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但能成为统一的大国,靠的是不断丰富的文化系统的维系。我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信仰和文化概念皆以不同形式与方法,渗透到国民的思想观念中。今天,让人们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源泉。

如何连通古今、转化创新,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需要我们用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传统文化,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经典选取出来,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崔凯说,辽宁有红山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等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值得我们自豪,值得我们传承。

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告诉世人,辽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传统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根基,从精神层面上也是民族之魂,这是我们辽宁的骄傲。这也是辽宁战胜一切困难,伴随着中华巨龙的腾飞,走向新时代的一面精神旗帜。

辽宁有抗战文化,在民族危亡时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义勇军,用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战斗了14年,这种抗战精神,是精神符号,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永远激励辽宁人民去奋斗。

工业文化是辽宁人民独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建起了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内燃机车以及新中国成立时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枚国徽,都是辽宁人制造出来的。这些成绩新中国不会忘记,我们辽宁人更不会忘记,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涌现出无数英雄,如雷锋、郭明义、罗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时代楷模,同样是辽宁地域文化里的一个闪光点。

辽宁是一块能创造奇迹的热土,辽河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辽宁人民正在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人民的现代生活相融合,一定会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