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文保志愿者既是书记员、记账员,又是宣传员、守护员 让民间力量常态化参与守护辽宁记忆 2020年01月19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核心提示

十年来,我省文保志愿者团队已发展成近千人的庞大队伍,在涉及老建筑、碑、塔、清帝陵、地名、东北历史和民俗等方面开展文保活动。志愿者们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他们与文化遗产之间形成了血脉相连的关系,并以强大的使命感倾力守护着文化遗产。

1月15日见报的我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举措,文保工作也将迎来充满蓬勃生机的民间力量。当日,记者邀请我省文保志愿者、有关学者、文保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立足省情,聚焦文保志愿者与我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刻关联,畅言如何调动更多民间力量、培养青年新生力量为辽宁文保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文保志愿者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保护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模式

陈赫是沈阳华晨雷诺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职工,是我省文保志愿者团队的组织者之一。据他介绍,我省文保志愿者的活动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沈阳,之后,本溪、大连、鞍山等地也都开展了类似活动,并且进入常态化的运行模式。在他们的带领下,抚顺、营口、盘锦、铁岭、丹东、辽阳、锦州、朝阳等市也都发展了一批文保志愿者,他们立足本地,做了大量公益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据匡算,自2008年以来,志愿者们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

谈及文保志愿者的作用,陈赫认为,这支民间力量的构成人员虽然绝大多数属于业余文保爱好者,但其中一些人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开辟出更为高效、立体的文保活动阵地。在很多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古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保志愿者通过拍摄记录、提供线索、现代自媒体的发布以及举报信箱和电话等方式,在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活跃的文保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奔走呼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决策层的重视,他们为媒体提供文保线索,通过媒体的积极报道,使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得以保留。在积极宣传政府关于文保的法律法规、增强公民依法保护意识方面,文保志愿者的群众基础亦凸显出社会力量的优势。

沈阳热电厂职工刘国壮是一名文保志愿者,在他看来,文保志愿者的工作虽然是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却是为传承服务、为历史负责,所以看起来平凡,但是非常有意义。文保志愿者在把自己具有正能量的兴趣和爱好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志愿者通过参与文保活动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精彩和完美。

文保志愿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守卫者,有热情、有见识、有责任、有使命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隋丽将文保志愿者定位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守卫者。她说,民间文保志愿者团体是在公众考古框架下开展的无专业背景的普通民众参与的志愿服务组织。我省文保志愿者团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年龄跨度大、职业各异,但因为热爱历史文化的志趣凝聚在一起,他们的足迹遍布省内的历史文化建筑遗存与街巷,实时记录和反馈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并在研究与探讨中不断加深对这些历史印记的理解与认识,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在融媒体时代,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等媒介联系了广泛的文保志愿者,开展信息交流、举办讲座、创建公众号、带领市民研学参观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赵旭看来,文保志愿者一是对文保有热情的“书记员”,二是对文保有见识的“记账员”,三是对文保有责任的“宣传员”,四是对文保有使命的“守护员”。就“书记员”而言,一方面是他们拥有好奇心,这是原动力;另一方面,是他们拥有责任感,这是主动力。两者结合,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去认真记录身边的文化遗产,探索其文化内涵。就“记账员”而言,他们在有了热情的基础上,再具有一些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力,即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条理清晰地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加以整合,记录好我们的历史文脉。就“宣传员”而言,文保志愿者一旦了解了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期望更多的人了解其文化内涵,他们会主动投入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巨大的舆论助推力。就“守护员”而言,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经过长时间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文保志愿者与文化遗产之间会形成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以强大的使命感去倾力守护文化遗产。他们在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与呼的同时,也能够勇敢地与毁损文化遗产的不良行为做斗争。

有政府支持、专业部门合作 文保志愿者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管理处处长吴文博说,对于文保志愿者参与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及有关部门一直予以倡导和支持。从现有的文物保护、利用与改革的要求看,文保志愿者将成为文物保护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而且国家文物局及有关部门将形成一系列制度措施,规范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工作。我省将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而且下一步对发展文保志愿者的详细规划也列为文物保护措施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沈阳市文保志愿者活动已取得一些经验,特别是对分散在偏远地区的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文保志愿者对文物的现状、对文物的维护、对文物需要社会力量来关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文保志愿者与有关部门和相关专业单位携手参与各项文保社会活动,对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记得,该所与文保志愿者团队的合作始于2014年的“考古现场零距离”公众考古活动。正是这次合作,真正让考古部门与文保志愿者实现了“零距离”,实现了共赢。赵晓刚说,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是考古部门的职责所在,而文保志愿者团队正是连接公众考古活动与百姓的桥梁。普及正确的考古知识,传播文物保护正能量,专业考古科研机构责无旁贷。该所从2014年起,每年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引导志愿者走进考古现场,近距离感受考古工作的真实情况,通过参观展览、讲座培训、亲身体验等形式,学习考古小技巧,消除考古的神秘感,增强文保意识。从志愿者团队角度看,组织志愿者参与公众考古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普及考古知识的文保活动,通过学习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整理的过程,动手操作探铲、手铲、手工制陶、制作拓片、鉴别古代遗物等,也会增强大家共同保护地下珍贵古遗址、古墓葬的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公众考古活动中来。在双方的努力下,“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带你回到11万年前的沈阳”“盛京往事,梦回汗宫——公众考古带你穿越盛京”“走进新民,重塑历史”“我在沈阳学考古”等公众考古活动,带动了数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到公众考古活动中来。2015年,在公众文保意识增强的前提下,经群众举报,警方成功破获康平张家窑林场辽墓被盗案件,考古所抢救发掘出数百件珍贵辽代文物。2019年,经文保志愿者举报,成功阻止了某企业未经审批,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的施工行为。随着文保志愿者团队的不断发展,及文保志愿者与考古部门的进一步深度合作,辽沈地区的文化遗产将会越来越有安全保障。

如何推动我省文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吴文博认为主要应从4个方面来做。首先,要出台文物安全志愿者活动制度,指导全省文保工作的开展。第二,加强文物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服务队伍年龄结构和梯队阶次专业结构。此举要辐射到一些偏远地区,先抓一两个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工作再推广到全省,以形成社会各界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的氛围。第三,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文物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普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扩大文物安全志愿者行动的影响力。第四,加强文保工作的科技化水平,制定大数据保护文物的有关措施,建立网络信息的交流平台,把全省志愿者队伍整合到平台上来,使志愿者活动公开化、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发展。

培养新生力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这是文保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的指导教师,赵旭一直思考的问题是青年文保志愿者的培养价值与途径。他认为,文保志愿者队伍要稳步发展,就应该更加重视青年文保志愿者的培养,因为他们不仅是文保工作的后备军,更是主力军,他们有兴趣和精力,也愿意为自己钟情的事业投入,对其加以正确引领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将为文保工作带来重要的社会影响。

应该怎样培养青年文保志愿者?赵旭从三个方面谈起,一是定目标,明方向。青年文保志愿者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他们也许会对文保工作具体该做什么等问题不甚明确,可请专业文保工作者为他们传道解惑,确定具体目标。二是搭平台,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青年文保志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阻碍,如有的文化遗址不对外开放,有关法规、制度不够普及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依照政策规定为青年文保志愿者搭建平台,打通渠道,如定期开放相关遗址,邀请他们走进来乃至从事公益活动,专业文保工作者和相关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和青年文保志愿者结对子,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三是做表率,树榜样。资深文保志愿者和相关专家应积极为青年文保志愿者做出表率,让他们有迹可循;社会舆论、主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相关文保成果和业绩,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好地激发青年文保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蔡学勤认为,十年来,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面向全社会组织的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唤起了广大市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起了各行各业热心文保事业人士的强烈共鸣、主动参与。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因此,文保志愿者团队等社会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是值得扶持和倡导的行为。沈阳与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等地的文保志愿者有着密切的交流、互动,从民间角度推动了这些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随着都市文化圈的紧密联系,未来彼此合作开展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将常态化。当然,我们还要看到,文保志愿者热心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首先是因为兴趣和爱好,他们有保护的主动性和热情,经常活动在文保第一线,许多人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但是他们中有些人缺少相关专业方面的保护知识和保护技能,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组织聘请专业文保工作者与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进行培训和指导,充分调动和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的文保力量,并给予其相应的扶持和帮助,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保护和挖掘我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版照片由李有才摄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