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 2019年12月23日 

本报记者 李 越

“种一坡,打一车。”这曾是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三家子村农民对村里贫瘠土地的无奈感叹。

“村里自然条件不好,土地沙化严重。通常都得种两遍才出苗,产量低,大伙儿都没有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张凤深有体会地说。

靠天吃饭,难!三家子村有村民323户1621人,其中173户387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没收入,还有外债。

怎么办?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产业,脱不了贫;环境不好,翻不了身”。怎么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搞“种植+养殖”扶贫农场。一边绿化,一边增收。

去年,彰武县沙洲农场诞生了。这是章古台镇第一个扶贫农场,名字寓意为让沙漠变绿洲,既体现了大伙发展产业的决心,也包含了乡亲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期许。

三家子村通过土地确权,收回了4000多亩土地,成为农场的“原始股”。之后分期开发,先打造了1000亩种植区和70亩养羊区。村里又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外出考察签种植订单,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看到了村“两委”班子的决心,贫困户纷纷行动。在扶贫农场里做土地整理,施农家肥的人越来越多,在房前屋后自发种树,退荒还林的人与日俱增。

众人拾柴,“奇迹”出现了。

风沙越来越小,种地出苗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秋收时的产量,让人“心跳”。“过去玉米亩产也就五六百斤,花生亩产200斤。现在玉米亩产能达到1000斤,花生亩产三四百斤。”张凤说,实打实的粮食产量,点燃了贫困户的热情,大伙儿更加投入,且不满足于传统作物种植。如今的扶贫农场里,种的全是西瓜、黄花菜、山药、鲜红椒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去年,扶贫农场收入27万多元,村里一下子摘了穷帽。今年收入已超过80万元,又上了新台阶。村里还清了外债,有了存款,继续种树,还修了路。风沙少了,绿色多了,大伙儿脸上的笑容甜如蜜。张凤说,这叫“一个战场打赢了两场战役”。

三家子村的扶贫农场“火”了,其发展模式不仅成为章古台镇各村的范本,也成为彰武县其他乡镇的学习对象。

“不仅要脱贫,我们还要致富,要让咱村人的日子和环境一起越来越好!”张凤信心满满。

记者感言

GANYAN

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对不具备天时地利,缺乏主导产业,且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先天不足”者,如何突出重围,三家子村进行了有益探索。一座农场,发展了产业,改善了环境,壮大了村集体,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一举多赢,示范性强。希望更多“三家子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密钥,甩掉穷帽,奔上发展坦途。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