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生态辽河 多彩粮仓 辽宁好粮油擦亮金招牌 2019年12月17日 

核心 提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保障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

今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本粮食安全方面的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成就,充分展示了粮食产业的美好未来。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我省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抓好粮食收购,保障粮食供给,加强流通监管,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碗”盛上更多优质“辽宁粮”,我省用实际行动践行粮食安全立场。

2017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开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我省成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子项目第一批重点支持省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围绕提升全省粮食优质品率的总目标,大力提高我省优质粮油品牌知名度,有效推动全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两年来,我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有效推进,成效显著。以稻米加工业为重点,打造2家省级示范企业、7个省级示范县,确保完成2020年全省粮食优质品率提升30%的总目标。同时,我省将制定10个“辽宁好粮油”优质粮食品种标准,在省内遴选一批特点突出、口碑良好的粮油品牌,将“辽宁好粮油”产品推向全国。

紧扣需求改善供给

全程全链提质增效

粮食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是篇大文章。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凸显,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和个别品种产不足需并存。如何紧扣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做到全程优质、全链提升,为消费端提供质量可靠、品种多样的粮油产品,乃粮食产业升级之关键。

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高度重视“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开展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印发了“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等三个子项目的实施方案,通过组织申报和评审,确定中粮米业(沈阳)有限公司和盘锦鼎翔米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为省级示范企业,确定沈阳市辽中区、新民市,丹东东港市,营口大石桥市,辽阳灯塔市,盘锦市盘山县、大洼区为示范县。

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到粮食产业发展全过程,我省围绕“五优联动”精心布局,成效明显。“优粮优产”,提高优质品率。我省5个示范市大力推广盐丰、天龙U619、丰锦、锦稻104、香稻、秋田小町、越光等优质品种,优质稻米产量接近100万吨,年均优质品率提升均超过11%。“优粮优购”,促进农民增收。各地“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建立了超过30个生产基地,订单种植面积50多万亩,促进农民增收达2.8亿元。“优粮优储”,保障质量安全。我省已有4个示范县的部分示范企业完成了原粮仓升级改造、低温储藏平房仓和产品交易中心、大米恒温鲜储库项目建设。“优粮优加”,提升产品品质。2家省级示范企业和部分县级示范企业已累计投入1亿多元,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营养价值。“优粮优销”,打造名牌产品。两年来,我省示范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建立了3个由10家以上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

沉下身练好内功,走出去一举成名。日前,我省组织“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地区和示范企业参加第17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进一步宣传了我省“中国好粮油”产品。“在现场举行的签约仪式上,我省20家参展企业全部与合作对象签约,交易总量超过11万吨,总金额达5亿元。”辽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还有10家参展企业的产品获评大会金奖,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粮食流通平稳顺畅

保供稳价成效显著

粮食产业涵盖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为确保粮食流通平稳顺畅,我省在近年来加强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确保保供稳价。

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随着市场形势变化,粮食供给更加充裕,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原则,我省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玉米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入市,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近几年,我省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当年新产玉米的比例已达75%至80%。2016年以来,玉米市场化收购改革已经完成。由于市场价格高于国家确定的当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我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自2015年来已连续四年未启动,地产稻谷完全做到了市场化购销。

发挥粮食储备重要作用。地方储备粮主要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我省地方储备粮食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全省地方储备粮食数量205万吨,实物储备完全到位,各项补贴及时拨补,承储企业管理规范,能够做到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在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10天到15天的应急成品粮储备,全省已建立成品粮(油)应急储备超过9万吨。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基本形成,应急供应网点遍布城乡街道社区,共有1650个网点纳入应急供应体系。

健全完善粮食交易体系。全省粮食商流、物流市场已达到13家,2018年全年粮食交易数量达1100万吨,交易额达218亿元。粮食期货交易品种涵盖玉米、大豆和粳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完善粮情预警监测体系。建立了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监测预警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准确把握粮食形势,健全粮油市场监测网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防范市场异常波动风险。

深入实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制度。三年来基金规模逐年扩大,参与基金的企业由3个市的8家增至8个市的18家。全省累计发放贷款25.4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玉米68.15亿公斤,为粮食企业入市收购玉米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对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企业“打白条”,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年还要将基金适用范围扩大到玉米、稻谷和杂粮,基金规模也将由现在的1亿元增加到2.5亿元。

科学储粮保障品质

创新监管稳定市场

粮食仓储安全至关重要。据统计,我省有各类粮油仓储企业2197家,总仓容6487万吨,其中,标准仓房仓容4407万吨,烘干设施1244台(套),总烘干能力达36万吨/日。铁路专用线有效长度154千米,专用码头总吨位133万吨,粮食出库能力148万吨/日。仓储能力完全能满足我省粮食的收储、烘干和转运等,为储粮安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我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储粮技术。地方储备粮企业均采用了国家“四合一”储粮技术和智能化升级改造。采用低温、准低温储粮技术,包括空调系统、内循环系统和横向通风等绿色储粮新技术,不仅实现了科学安全储粮,还降低了传统储粮模式的劳动强度,有效提升了粮食品质。

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我省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基层监督检查和常态化执法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采取随机检查、暗查暗访、交叉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大对秋粮收购、常规性库存检查和政策性粮食出库等专项检查力度,规范粮食流通秩序。发挥12325监管热线作用,加大群众反映案件的核查力度,对涉嫌违法违规问题,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加强粮食企业信用监管,涉嫌违法违规的企业列入“黑名单”。我省积极适应粮食流通形势变化,调整监管工作重心。在收购环节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检查,防止出现区域性、阶段性“卖粮难”及拖欠售粮款、压级压价、坑农害农等行为;储存环节重点加强对国家政策性粮食监管,按照“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督促具体收储企业加强管理和内部管控;销售环节依法打击“转圈粮”、违规倒卖、“出库难”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粮食库存消化工作顺利推进。

成绩,用事实说话。今年,国务院开展了十年一次的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大清查工作,我省如期完成了各阶段清查工作任务。全省对纳入检查范围的315家企业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和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储备粮轮换管理、政策性粮食库贷挂钩、财政补贴拨付等进行了全面普查。检查结果证明,我省政策性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本报记者 李 越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