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读懂“人民”的含义与价值 2019年10月22日 

祝灵君在《学习时报》撰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重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对此,我们需要认真把握“人民”的概念究竟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中国共产党如何把人民团结起来形成磅礴力量。

“人民”的概念从哪里来。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词的是古罗马人。随着卢梭等众多西方学者著书立说并广泛传播,“人民”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人民”的概念传到马克思那里,马克思给它增加了阶级性。传到列宁那里,列宁也给它增加了阶级性。列宁认为,人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俄国,“只有人民,即无产阶级和农民,才是能够取得‘对沙皇制度的彻底胜利’的力量,我们是就主要的巨大的力量来说的,并且把农村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分别算到了这两种力量中去”。

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人民”。20世纪初,“人民”一词传到中国。毛泽东同志对“人民”一词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随着他对建立新中国的问题思考得越多、越深入,“人民”一词使用得越频繁,越赋予其深刻含义。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一词完全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成为红色基因的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词汇中,人民、人民群众、群众基本可以画等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人民的“社会主义标准”之外增加了“爱国主义标准”,拓宽了“人民”的内涵和外延。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的论述被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并吸收进党的指导思想。比如,江泽民同志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发展了“人民”的内涵,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概念。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拓展了“人民”的外延,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等思想。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提高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丰富并发展了新时代“人民”的内涵,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变成“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深化了新时代党的宗旨的内涵,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满足和努力实现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人民团结起来。如果把每一名党员、干部比作“一滴水”,那人民群众就是汪洋大海,一滴水回到大海永远不会干涸,回到沙漠瞬间就会干涸。中国共产党秉持“一滴水回到大海永不干涸”的哲理,党员、干部来自群众,又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党群共画同心圆。在党群关系同心圆中,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础,党是圆心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具体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同心圆长短不同的半径。党的各级组织越是能与人民群众协商达成共识,就越能够找到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巩固领导核心的地位;党越能通过千百条线索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就越能照顾最大的差异性;党越能贯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就越容易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最强组织力和领导力。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