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辽宁国企 “龙头”高昂 2019年10月07日 

本报记者 唐佳丽

作为国有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之一,70年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国有企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享誉“新中国工业摇篮”,得名“东方鲁尔”,坐拥新中国“千个第一”……“共和国工业长子”辽宁书写的辉煌长卷中,属于辽宁国企的篇章,浓墨重彩,无可替代。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辽宁国企为新中国立下卓越功勋。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忠诚担当的辽宁国企深化改革,锐意创新,筑牢“根与魂”,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现勃勃生机。

2007年,辽宁国企年利润总额-16亿元。去年,全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6.6亿元,收入利润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和30.6个百分点。

70年风雨兼程,辽宁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有资本功能放大,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国资监管效能不断提升,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铿锵奋进的发展路上,振兴的“龙头”高高昂起。

以改革激发活力

1986年8月3日,沈阳迎宾馆北苑会议厅内,沈阳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告市防爆器械厂正式破产。200余字的通告读了3分钟,在座的职工神情落寞凄伤,不发一言。

“那时,咱还不知道,这是全国第一例企业破产。”9月21日,午后的暖阳下,沈阳市铁西区一居民小区内,几位老人聊起这段往事,不再惆怅,“改革后,工人们有的再就业,有的自谋职业,如今生活都不差啥。”

也许,老人们并未意识到,当年的这个“第一”,是辽宁国企乃至中国国企改革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如今,更多的人们看到,正是这些“关键性的举步”,导引辽宁国企改革向良性发展方向行进。

两权分离、租赁经营、进场入轨、“抓大放小”、关停并转、破产重组、“两个置换”……这些关键词,记录着辽宁国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见证着辽宁国企破解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蜕变。

从1980年,辽宁国营企业开始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改革,到1986年,全省有1400多户国营企业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从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发布实施,到1999年10月,辽宁国企结束了长达57个月的低谷运行。2000年底,全省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7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缩小到25%,改革脱困攻坚战宣告胜利。

2004年4月,辽宁省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从2007年到2012年,全省地方一级国企数量减少了34%,但资产规模增长了88%,年营业收入增长了36%,年利润总额从-16亿元增至202亿元。当时的本钢、华晨、沈鼓、重工·起重、瓦轴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成为行业排头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国企改革向“深水区”延伸,做成一批多年想干但没能干的大事,啃下一块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下转第二版)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