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历史厚重 1700多年前,慕容鲜卑从这里崛起 2019年08月07日 

本报记者 王臻青

核心 提示

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是有着独特建筑风貌的辽西传统村落。在乡间密林小径尽头豁然开朗之处,散落着魏晋建筑遗址、近代工业建筑遗迹以及碉堡、炮楼等近代警示性建筑遗存。沐前燕文化遗风,经历史更迭,金岭寺村见证着辽西风云变幻,也见证着这个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的演进变迁。

村志

CUNZHI

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

据《晋书》记载:公元238年,慕容鲜卑部落首领莫护跋率部随司马懿征辽东有功,封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大棘城城址(即棘城)在金岭寺村。

1912年,此地归属热河省热东区朝阳县大板村公所。

1940年,此地归属土默特中旗朝阳县大板村公所。

1945年,此地归属辽西行署北票县。

1956年,此地归属锦州专区北票县大板乡。

1961年,此地归属北票县大板人民公社。

1983年,此地归属北票县大板乡。

1986年至今,此地归属朝阳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

东晋古城遗址

位于近代工业遗产建筑群的炮楼和碉堡是日军侵华的重要证据,由伪满时期铁路工人和日本人使用,为三层塔楼。炮楼采用红砖结构,主体保存基本完整。碉堡采用砖石结构,为日军防守用,目前保存良好。

村子不远处有座东晋古城遗址,城址面积数万平方米。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白石水库建设对其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面积390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瓦砾、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

据史料记载,公元289年,慕容廆(wěi)率部自辽东北部迁回辽西,定居大青山。公元294年(西晋元康四年)定都大棘城后,归附西晋,受封鲜卑都督。公元333年(东晋咸和八年)慕容廆死,其三子慕容皝(huàng)以北平将军、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37年(东晋咸康三年)称王,国号燕,定都棘城,史称前燕。公元342年(东晋咸康八年),慕容皝迁都龙城(今朝阳市)。1994年,东晋古城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边是近代工业建筑群,一边是民居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我省共有13个传统村落入选,其中朝阳市有7个。这些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初,记者在北票市城乡规划局的协助下,走进朝阳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

金岭寺村位于北票市大板镇南部,大凌河北岸。进村途中经过白石水库,远远望去,水光草色交相辉映。当地村民说,今年雨水比往年同期多些,水库丰盈。

村落周边依山傍水,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坦,村内基础设施完备,道路畅通。同行的大板镇政府宣传干事冯琦告诉记者,金岭寺自然村依托山形水势和近代工业遗产历史肌理布局。其中,在金岭寺村南部北票南站附近,集中分布着伪满时期近代工业遗产建筑群,包括伪满时期建筑13栋、炮楼1座、碉堡1座。工业遗产建筑群保持了原有的建设格局,纵横有序,设施完备。这些建筑的设计、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目前,这个建筑群仍然作为北票南站的办公区在使用。这些建筑主要为砖石结构,早期为石墙,晚期为砖墙,屋顶采用木架铺瓦结构,门窗为传统形制。

毗邻近代工业遗产建筑群的民居则是一排排分布有序的木脊砖房,笔直的烟囱队列整齐,民居之间的间距狭窄。冯琦介绍说,很多村民已经不在这里居住,所以居民不多。

记者拐进狭窄的胡同,走进村民李勇家。这是一个空间不大的一进院落,坐北朝南,一正一厢。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坡顶,瓦屋面,厢房为囤顶。房屋的木脊呈草绿色,与红色的砖墙反差很大。由于年代久远,草绿色已经不那么鲜亮。李勇说,家人都搬进北票市的楼房居住,但他经常回来照看老房子,屋里屋外打扫打扫。“这些年除了加固房屋,对老房子的结构并没进行改造。绿色木房脊也没有粉刷,还是尽可能地保留了房子的原貌。”李勇说,“镇里、村里的工作人员也多次和村民讲过,保护传统民居就是保护这里的传统文化。”

不仅是李勇家,记者在金岭寺村看到的民居,基本上都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

发现大棘城遗址,时光回到1700多年前

古代与近代建筑遗址在金岭寺村交相辉映,这在东北传统村落中并不多见。在金岭寺村,既有魏晋建筑遗址、东晋古城遗址,也有近代炮楼、碉堡等建筑。

金岭寺魏晋建筑遗址位于北票市东南12公里处,大板镇金岭寺村西北。经考古勘探,现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

据北票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李秀华介绍,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发掘一处魏晋时期的亭式建筑群。考古专家认为,此城址是慕容鲜卑建国之前在大凌河流域的一处早期建筑遗址。由此,金岭寺村的历史与前燕紧密相连。

史料载,曹操于公元207年平定辽西三郡乌桓,“迁桓汉众二十万于山南”。公元238年,曹魏大军讨伐辽东公孙渊。鲜卑族头领莫护跋带其部族跟随司马懿伐公孙氏,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从此定居辽西。而金岭寺发掘的亭式建筑群被认为是莫护跋建立的慕容鲜卑首府——大棘城。

随后,慕容鲜卑在北票南部兴起,几经征战,鲜卑族首领慕容皝于公元337年建立政权,国号燕,史称前燕。其统治地区包括今天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各地一部分。352年,慕容儁(jùn)继位,迁都蓟(今北京西北),在随后的几年里平定了北方的局势,357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与东晋在中原展开战事。370年,前燕灭亡。

慕容儁在位期间前燕进入鼎盛时期,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慕容儁为了纪念慕容鲜卑繁衍生息的大本营朝阳、北票、义县等地,决定在这里建一座礼制性的皇族庙来祭拜慕容鲜卑的列祖列宗。经勘察地貌,在今北票市大板镇选定庙址。相传秋收季节,慕容儁随手捻了一下麦穗,见籽粒饱满,十分欣喜。慕容儁随口说道,这里真是座金岭。于是大兴土木在此建筑庙宇,取名“金岭寺”。

有学者认为,清朝中期,金岭寺村建有藏传喇嘛寺庙——金家寺,后人传为金岭寺,修建白石水库时此寺被淹没。

当地村民讲,金岭寺地区有人口居住始于三国时期。随着燕国皇家寺院的建设逐渐有人口迁入,鼎盛时期达到3000多人。后来,慕容儁移都邺城,把慕容皇族的宗庙也迁到新都邺城。

1924年,随着锦州至北票铁路修建,金岭寺站成为交通枢纽。1933年,北票沦陷,日本侵略者在金岭寺车站附近修建碉堡、炮楼、工房等近代建筑群,这里成为日本侵略者重点防御的交通要地,当时居住的主要是日本驻军和车站工作人员。1948年,金岭寺火车站交由沈阳铁路局阜新段接管,近代建筑群分给铁路职工作为工房使用。从此,周围渐有村民兴建房舍,迁入居住。金岭寺地区成为工业遗产建筑群集中分布的村落。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北票市城乡规划局提供)

喇嘛洞鲜卑贵族 墓地曾震惊世界

沿着锦(州)承(德)铁路,在金岭寺村的邻村——四家板村有一处闻名全国的北票喇嘛洞鲜卑贵族墓地。1993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市喇嘛洞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贵族墓地进行勘探和发掘,清理鲜卑贵族墓22座及唐墓1座,出土铜器、银器、铁器等一批文物。这次发掘是东北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于这一时期考古研究及探讨鲜卑与其他民族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发现的甲骑具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整个墓地排列有序,葬俗相同:均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填土中放置陶器,随葬品基本组合为泥质陶壶或罐及环首铁器。中型以上墓均有金、银耳坠、金管与玛瑙珠相间穿成的项链,还有青铜容器、铁剑、环首铁刀及铁犁铧、铁斧、镰等生产工具,个别墓中还随葬有铜鹿形器和马具,大型墓出土甲骑具装。

记者手记

SHOUJI

高铁转汽车,豁然开朗处,整洁的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展现在眼前。绿树环绕中,夏日乡村宁静安逸。此地植被与我们常见的娇媚的垂柳不同,经询问得知,这种树冠极其发达的柳树俗称“馒头柳”,从树冠这一端至另一端抛出漫长的弧线,蔚为壮观,“馒头柳”耐寒、耐旱,折射出当地的气候特征。记者走进这个地处偏远的传统村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烈日当头,热风扑面,村民们热情相迎,一排排规整的近代建筑群就矗立在他们身后。身处其中,村民们对自家院落早已习以为常。散落在辽西丘陵地带的金岭寺村貌似寻常,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金岭寺村沐前燕遗风,历经历史更迭,见证着辽西风云变幻,也见证着这个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的演进变迁。金岭寺遗址、东晋古城遗址、近代工业遗产建筑群……历史遗迹遍布金岭寺村。

时光从金岭寺村走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前燕的历史文化、仁人志士抗击外敌的英雄事迹、饱经沧桑的警示性文化遗存、古朴的农家小院、善良敦厚的风土人情,在辽西这片热土上流转沉淀,形成了辽西乡村颇为独特的人文风貌。保护传统村落,就是留住乡村历史文化的根脉。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