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凌 鹤
核心
提示
张望是我国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文艺理论家。鲁迅美术学院缔造者之一,曾任院长。他是鲁迅的学生,亲受其教泽,刀笔同辉,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开拓者之一。荣获中国新兴版画50周年杰出贡献奖、第十二届国际美展表彰奖。其木刻版画《负伤的头》《出路》等被选编入鲁迅《木刻纪程》。出版《新美术论文集》《鲁迅论美术》《比亚兹莱装饰画》《张望集》等多部著作。
1999年,张望后人将其藏书、作品、文稿、书信、刀笔、印章等数百件遗物全部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朝华文库”中设置了“张望专库”。这里成为后人研究、弘扬鲁迅精神与新兴版画艺术的宝贵场所。2016年,在上海召开了纪念鲁迅倡导新兴版画85周年暨张望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这一切记录下张望不凡的人生。
蒙鲁迅言传身教
张望是鲁迅先生的学生,1931年在上海美专创立了“MK木刻研究会”青年木刻团体。他曾深情回忆和鲁迅先生的交往,对于其教诲与影响铭刻于心:“我最初和鲁迅先生见面,是在1931年。记得在内山书店屡次会晤时,先生总是热切地关怀,每每给我们介绍名画,尤以名家的素描、速写和木刻之类较多。有一次,先生打开一本《世界美术全集》,他很喜欢戈雅、杜米埃等人的画,也赞赏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他曾指着玛克斯·培修太茵的木刻《运动》说:‘别看此画刀法单调,但它黑白对比强烈而又简练,这不是容易办到的,尤其是运动员的姿态是多么生动啊!不过这种方法,目前你们还学不得。没有较好的素描基础是难以达到此种效果的。初学不宜表现复杂场面,可选较为简单的构图,即使是静物也是极好的。’”
“又一次,我和陈铁耕同志到内山书店买木刻刀,但那种七把一盒的卖完了,只剩下一种三把装的,写着‘小学生用’,我们不愿意要。这时,恰好鲁迅先生来了,他笑着说:‘借用小学生的工具,创作出来的决不等于作品就幼稚……’此时他从柜里取出一块树胶板,向我们推荐试用。后来我们有些胶版画被先生收入《木刻纪程》中。”
鲁迅先生致力提倡木刻,为了扩大版画的启蒙运动,不辞劳苦,曾多次设法筹办珍藏版画展览,有关会场布置、作品装潢、邀请观众,乃至解说作品,无不亲自负责。鲁迅先生重视向其他国家优秀的善于“创造不同风格”的艺术“借镜”。这深深影响着张望的艺术观和艺术追求,并有力传承鲁迅的美术精神。
呈现中国版画原创风貌和民族性
张望的一生创作版画数百幅,始终致力于传承构建民族性、独创性的版画艺术,发扬鲁迅精神。抗战时期,他以生动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呈现中国版画的原创风貌和民族性格,激发爱国情怀和不屈的斗志。日本版画家亦赞誉他的作品“充满强劲的力量”。《沪郊一瞥》《负伤的头》《饿儿》《出路》被收入《木刻纪程》,《贫病之中》等参加在法国和苏联展出的“革命中国之新艺术展览”。
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凸显中国书画的寄情性和文化内蕴,表达时代发展进步中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解读。格调清新,笔法细腻,他擅长诗书画共赋,经常为自己创作的版画配诗,相映生辉,独树版画民族审美之新风。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鲁迅博物馆收藏。
张望的孙女张铁华说:“1940年,爷爷按照鲁迅先生的教导,历尽千辛万苦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被党组织安排在鲁艺美术部执教,其间有幸亲临延安文艺座谈会,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张铁华的记忆里,离休后的爷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但他从未停止创作,独自走南闯北地寻访民间剪纸与年画艺人,深入名胜古寺研究壁画与雕塑,忘我地写生、创作。生活非常俭朴,吃饭、穿衣、住房从不讲究。晚年他睡在不足8平方米狭小的“零始斋”书房里,常常半夜起来作画。1990年,爷爷壮心不已地举办了“张望版画展”,展出104幅版画作品,获得社会好评。
受到周恩来教诲及鼓励
1938年夏,张望由汕头启程前往延安。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几经历险终到达武汉,口袋里只剩十块钱,于是跑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求援。当张望询问可否有机会入川赴延安时,有人回答:“有可能嘛,不过入川路难行,还得特别注意地上和天上。你不就是会画画的广东人嘛。”说完就走开了。张望觉得此人谈吐不凡,问道:“难道是周恩来同志?”一位女同志微笑点头。张望顿时为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竟如此匆匆而感到遗憾。更为不解的是,周恩来怎么知道自己是“会画画的广东人”呢?之后,在新华日报社工作期间,张望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当反动派的报纸攻击张望的木刻版画时,周恩来鼓励他:“我们的木刻内容永远也不会合他们的胃口,你要努力奋斗。”周恩来的教诲与亲切关怀,永远铭记在张望的心中。1988年,张望重返延安,激动地写下诗句:“黄土高原喜绿洲,桥沟延水弯弯流。别离卅载热泪洒,鹊报今秋美创收。”
主张艺术创作注重时代感与生活体验
作为美术教育家,他注重教学相长,强调时代性、人民性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他曾循循善诱地教导画家、美术创作教师和学生们一定要熟悉新的时代生活,接触、熟悉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貌,从而最完美地去反映。艺术家必须面向生活,与人民共脉搏、同呼吸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张望曾说,有的人不愿意到生活中去,不愿意接触群众。有的人单纯依赖照相机,大量收集图片资料,这样是代替不了深入生活的。利用照片作为参考,并非不可。不过千万勿忘,更好地使用你的眼睛、耳朵和大脑。那种“有什么画什么”作为初学者的练习,似乎可以,如作为“创作”就意义不大了。一味依靠照相机,不画速写,必然要减弱造型能力。
也有人说:“现在不兴问画的是什么了,让你自己看,你以为是啥就是啥。”又有人说:“只要有模特儿就能创作,雕塑艺术就是如此。”这些错误观点抹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我们有时需要背照相机下乡,也要使用模特儿,照片固然是从生活中拍来的,但它不能代替画家在生活中深入观察、深入体验。千变万化的极为生动的现实生活是要画家亲身去感受的。四川美院的罗中立同志曾说:“搞创作不到大巴山去心里就不踏实。”这话说明深入生活是多么可贵啊。
教学相长中的“长”字,是要求全面地“长”,即政治思想与业务水平同样长进。专业教师同样要重视思想教育,这是通常所说的:“教书必教人”,不只是重视“言教”,尤其要表现在“身教”上,“身教重于言教”。张望为此赋诗:“生活宜深画意浓,教学相长益无穷。劝君园艺忠诚业,桃李盈门季季隆。”
新中国成立后,张望任东北美专(鲁美前身)教务长,对推动中国的木刻版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招贤纳士,先后在全国抽调版画人才组建了东北美专版画系,创作出一大批以表现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建设事业和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好作品,在国内外受到极大的关注。
如今,中国的木刻版画人才济济、硕果累累。这与鲁迅先生及大批像张望一样的艺术家不懈倡导新兴木刻版画密不可分。
JIANLI
艺术家简历
张望(1916—1992年)
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原名张发赞,笔名致平、克之、张抨。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版画家和开拓者之一。1934年毕业于上海美专西画系,是MK木刻研究会的负责人之一、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1931年在上海内山书店结识鲁迅。曾在重庆《新华日报》、育才学校、延安鲁艺、陕甘宁部队艺校、华北联大、东北鲁艺工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联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协辽宁分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鲁迅论美术》《学习鲁迅美术思想》《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新美术评论》《比亚兹莱画逊》《比亚兹莱装饰画评论集》和《张望美术评论集》《张望美术文集》《张望集》等。1988年,他获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颁发的“重大贡献金奖”和第十二届国际美术展表彰奖;1991年获中国新兴版画50周年杰出贡献奖。
艺术微论
深入生活就是艺术创作的捷径
本报记者 凌 鹤
无论是普通艺术爱好者,还是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是否有捷径都会有探寻。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这个捷径就是深入生活。准确地说,艺术创作有规律可循,这是古今中外艺术史充分验证的真知。
什么是深入生活呢?有人说我天天都在深入生活,并没有特别感受和更多发现。这当然不是真正的深入生活,只是原地走马观花,做做样子,走走形式,人在心不在,或者说机械的惯性产生惰性。大地山川的壮美,火热生活的感染,心灵怎会不生发出万般感受、无数灵感呢?
宋代是中国画创作与艺术水准的一个高峰,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说:“饱游沃看,千山万壑历历罗列于胸中”;山水画家开始主张“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著笔去处”;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被奉用至今。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喜爱的画家。他在穷困闭塞的巴比松村居住了27年之久,每天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就在小屋子里绘画。绘出了乡村的优雅,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使世人被画家笔下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打动。他以写实的乡村风景画,开启巴比松画派,留下《播种者》《拾穗者》等传世名作。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的伦勃朗,生活中喜欢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伦勃朗长期居住在贫民窟,创作出大量栩栩如生的平民艺术形象。我国新兴木刻版画家张望等能创作出众多富有生命力、顽强战斗的劳动人民形象和场面,与他们深入抗战一线,深入延安生活的丰富经历密不可分。
难以罗列的无数例子,说明深入生活,才能汲取营养,创作出深受人民喜爱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作品,引发共鸣。
道理人人懂,关键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