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阮雪山转型养鸵鸟带乡亲们致富 2019年03月13日 

本报记者 年旭春

3月12日,记者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华乡国华村的一座荒山脚下,一群呆萌的鸵鸟蜂拥而来。基地负责人阮雪山说:“经过5年多的努力,我的鸵鸟养殖基地已经有模有样了,还找到了卖蛋、雏、肉及产品的路子。今年,我成立了鸵鸟养殖合作社,乡亲们可以加入进来一起挣钱。”

阮雪山原来经营一家五金店,早年与煤矿合作紧密,随着煤矿一家家关停,他的生意遇冷。阮雪山思忖着转型。他了解到个人可饲养鸵鸟,而且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便萌生了养鸵鸟的念头。

为了学习养殖技术,阮雪山应聘到广东一家鸵鸟养殖场。2013年4月,阮雪山从广东购进200只雏鸟试养。可是,雏鸟到阜新后先后死亡。阮雪山查阅资料,分析病因,采用喂菜油等方法为鸵鸟润滑疏通肠道。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鸵鸟开始适应新环境,长势良好。

在鸵鸟基地,有200余只鸵鸟。阮雪山告诉记者,大多数鸵鸟已进入产蛋期,每只鸵鸟一年可产50枚至70枚蛋,每枚蛋可以卖200元,每年卖蛋收入就超过1万元。去年,阮雪山还卖出700只雏鸟,收入42万元。鸵鸟肉的市场价格为每公斤90元左右,一张鸵鸟皮还能卖1000多元,可以说鸵鸟浑身都是宝。

通过几年的摸索,阮雪山形成了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今年年初,他成立了鸵鸟养殖合作社,打算以“基地+农户”的模式推广鸵鸟养殖技术,并与养殖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本期报纸需要付费才能阅读,请您去网站购买